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展会信息 » 综合展会信息 » 正文

夷夏之辨注释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4-11-24 04:33:55  作者:ji  浏览次数:1
核心提示:1、“夷”指文明开展滞后于诸夏的民族社会,“夏”指采用礼乐文明的中国。“夷夏之辨”在儒者的论说中一般被了解为对文明与文明

1、“夷”指文明开展滞后于诸夏的民族社会,“夏”指采用礼乐文明的中国。“夷夏之辨”在儒者的论说中一般被了解为对文明与文明的区分。春秋以前,夷夏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军事上的,夷狄四境为患,“中国不绝如线”,故有“尊王攘夷”之说,即各诸侯在天子的旗帜下分别对外。

2、换言之,在发生学上,血缘、利益的意义或比重较大。事先,双方力气对比发生变化,而诸夏外部礼崩乐坏,故在针对“乱臣贼子”而删削的《春秋》中,又凸显了“夷夏之辨”的另一层意蕴:夷夏之别在文明而非血缘,即知名的“夷狄而进于礼乐则中国之”和“诸夏而退于礼乐则夷狄之”。

3、关于“夷夏之辨”的理念,发生于春秋时期。由于不同族属之间妥协猛烈,反映在事先中原华夏族士人阶级心灵深处的便是“夷夏之辨”理念的形成。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儒家开创人孔子。他从政治一致的观念动身,在《论语》中强调了“夷夏之别”;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则主意“用夏变夷”,即以传达推行中原文教风习的方式使四夷接受中原文物衣冠、礼仪制度,以将其异化。从此“严夷夏之别”的思想成为儒家主要激进理念之一。到汉武帝时“独尊儒术”,儒家学说占领统治位置,而作为儒家主要理念,“严夷夏之别”更提高至社会各阶级成员之中。

4、但是,“夷夏之辨”中清楚包括着一些不安康的心态。“人兽之别论”、“华夏文明优越论”等,与小农社会视野狭窄、自觉自大是分不开的。这使人们在审识本位文明时会发生缩小效应,无助于对异族文明的了解。这种思想方式对后世历史开展的反面影响更是众目睽睽的梦想。华夏民族的社会意态就是这样在封锁与狭窄的二律背反中演进着。

 
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llog.cn/shouyou/595.html
 
相关推荐
热门点击
 
网站首页 | 网站地图 | 广告服务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